據《新京報》消息 “我是這次事件的拍攝者之一,在此為給您帶來的困擾致歉。”4日中午,被誤傳訛詐的大媽李女士表示,已接到兩條道歉短信,解釋事件經過並表達了歉意。發信人自稱為“照片提供者”,但未透露姓名。
   第一條短信於4日凌晨2時許發出,發信人稱自己僅僅提供了圖片,並未製造新聞。在事件發生後,他曾“主動聯絡媒體澄清”,“以致不實報道最短時間內得以糾正”。
   4日中午的第二條短信中,發信者稱,“努力第一時間澄清此事”,“現在輿論已完全站在您這邊”,向李女士“致以萬分的歉意”。
   4日下午,該組照片拍攝者李某證實,兩條致歉短信是其所發。
   對此,李女士稱“我不接受這種道歉”,她要求圖片拍攝者公開道歉,“最起碼也得上門來跟我們解釋清楚”。李女士家人也表示,如果遲遲不公開道歉,可能會考慮起訴信息發佈的媒體和個人。
   “他只要能誠懇認錯,我就能原諒。”李女士稱。
   ■延伸閱讀
   網絡“竇娥冤”說明瞭什麼?
   近日,“北京街頭外國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”的消息傳出不到一天,北京警方便發佈調查通報稱,中年女子確被外籍男子撞倒,事件真相最終逆轉。
   此事一齣,網友先一邊倒指責中年女子“碰瓷”,後又一百八十度大轉彎。此番網絡“竇娥冤”說明瞭什麼?在網絡高度發達的當下,媒體和公眾應如何面對俯拾即是的“輿論熱點”?
   互聯網是公共輿論場,各類碎片化的信息鋪天蓋地,尤其是隨著社交網絡興起,信息傳播渠道空前通暢,不實信息傳遞更是有了捷徑。風起於青萍之末,消息爆料者對事件原委主觀臆斷,網絡跟風者捕風捉影,最終因盲目從眾而“失之毫釐,謬之千里”,落得貽笑大方。
   網絡是把雙刃劍,面對處處是陷阱的網絡輿論場,媒體和網友應慎之又慎,學會趨利避害,加強信息甄別能力,並時刻保持質疑精神。事態未明瞭之前,切勿望文生義。網友則應不斷提高自身媒介素養,面對熱點信息,要有等待真相出爐的耐心與理性,切莫一窩蜂湊熱鬧。
   此前國內頻頻出現“路人攙扶老人遭訛”的事件,的確令國人義憤,可對待此類事件,不可偏執地守著“刻板印象”進行“消極假設”,更不能未經核實或未等真相大白而不負責任地抒發“道德義憤”。要知道,維護正義的本能無可厚非,可正義也少不了理性與思考。(新華社拉薩12月4日電)  (原標題:被誤傳訛詐大媽接到兩條道歉短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i33iigg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